联系我们 英文版

什么是内照射

(一)内照射的定义

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内照射。

(二)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主要有三种途径:经呼吸道进入、经消化道进入、经伤口和皮肤粘膜进入。

1、经呼吸道进入

放射性核素可以气态、气溶胶或微小粉尘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1)气态放射性核素(如氡、氙、氚)易经呼吸道粘膜或透过肺泡被吸收入血。

(2)粉尘或气溶胶态的放射性核素在呼吸道内的吸收决定于粒径大小及化合物性质。

  1)粒径大于1微米:大部分被阻滞在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内;大部分通过咳痰排出体外或吞入胃内,仅少部分吸收入血。

  2)粒径在0.01-1微米:危害最大,大部分沉积在肺部;部分吸收入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滞留在肺内形成放射灶。

3)难溶性化合物在肺内溶解度很低,多被吞噬细胞吞噬;可溶性化合物易被肺泡吸收入血。

2、经消化道进入

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污染的手或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物、药品等,也可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3、经伤口和皮肤粘膜进入

皮肤伤口和皮肤粘膜沾染放射性核素后,若不及时洗消,放射性核素将通过伤口和皮肤粘膜的渗透、吸收进入体内,吸收率较高。

某些放射性物质甚至可以通过完好的皮肤进入体内,如氧化氚、碘的化合物。

(三)内照射的特点

1、呈持续性照射

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对机体产生连续性照射,直至放射性核素完全衰变成稳定性核素或全部排出体外,对机体的照射才会停止。

2、呈选择性照射

大部分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按核素或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被组织和器官选择性吸收、分布和蓄积,致使蓄积放射性核素的组织或器官受到选择性的照射,产生较大的生物学效应与损伤。

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以两种方式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参与体内稳定性核素的代谢过程、参与同族元素的代谢过程。

根据其在组织和器官的代谢特点,可分2种分布形式:

(1)均匀性分布:某些放射性核素较均匀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中;

(2)选择性分布:某些放射性核素择性蓄积于某些组织、器官中。

(四)内照射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通过内部照射引起的损伤为内照射伤。有两种形式:

(1)全身性损伤:包括内照射急性放射病、内照射慢性放射病。

(2)局部损伤:放射性物质侵入体内和排泄体外的途径,以及停留部位所造成的局部损伤。

通常对γ放射物质来说,因其射线的射程长,与外照射并无多大差别。

对于释放β和α射线衰变的核素,其在体内(或细胞内)的分布将会引起生物体内极高能量的局部吸收,致使内照射产生特异的生物学效应。

(五)内照射的防护措施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2种:

(1)隔离:把操作人员与放射性物质隔离开。如必须在通风柜或手套箱蒸发放射性液体或操作放射性粉尘、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和饮食、佩戴个人呼吸防护装备等。

(2)稀释:把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降到容许水平以下。如通风、过滤、废水稀释等。

图片2
返回